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体育馆,他背着一个长长的黑色剑袋,步伐坚定,眼神专注,这就是费若秋——一位从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天才,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体育平衡的非凡旅程。
从花都到纽约:一个不寻常的选择
当大多数职业运动员在巅峰期全身心投入训练时,费若秋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暂停在法国的职业击剑生涯,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和哲学双学位。
“许多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体育和学业之间二选一,但我认为这种二元对立是虚假的,”费若秋在哥大崭新的击剑馆中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表示,“击剑需要的高度专注力和战略思维与学术研究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
这位22岁的佩剑选手已经在法国击剑界小有名气,曾获得2023年法国全国锦标赛前八强,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第十六名的好成绩,就在体育生涯上升期,他选择了跨越大西洋,开启一段不同寻常的求学之路。
晨边高地的日常:平衡学术与竞技
费若秋的日常生活堪称军事化管理的典范,清晨五点半起床,六点到七点半进行体能训练,随后赶赴八点的课程,下午三点后是长达四小时的击剑训练,晚上则完全 devoted to 学习和完成作业。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费若秋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尤其是比赛季节,我需要同时应对考试和锦标赛,但这就像在剑道上面对多个对手一样,你需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合理安排优先级。”
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索萨对我们表示:“费若秋是我执教二十年来见过的最自律的运动员之一,他不仅保持了3.9的GPA,还在本赛季保持了百分之八十七的胜率,他的到来提升了整个队伍的水平。”
文化融合:法式击剑美学遇上美式竞技精神
费若秋的击剑风格融合了法国传统的优雅技巧和美式竞技的实用主义,这种独特的融合使他在NCAA比赛中独树一帜。
“法国击剑注重形式之美和战术的精巧性,而美国击剑更注重实效和身体素质,”费若秋分析道,“在哥大,我学会了将两种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更适合自己的风格。”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体育方面,也延伸至学术领域,费若秋选择计算机科学和哲学双学位正是这种跨文化思维的体现:“编码就像击剑——都需要逻辑严谨性和创造性思维,而哲学帮助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
挑战与突破:跨越障碍的征程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费若秋最初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训练体系。
“在法国,我们每天训练五到六小时,完全专注于技术完善,在美国,大学生运动员需要平衡训练、比赛和繁重的学业,”费若秋回忆道,“第一个学期,我几乎每天只睡四小时,但困难锻造韧性,现在我已经找到了平衡点。”
2024年秋季,费若秋带领哥大击剑队获得了常春藤联盟锦标赛亚军,他个人还获得了“最佳新人运动员”奖项,2025年初,他在NCAA全国锦标赛中闯入半决赛,成为哥大近年来在该项目中的最佳成绩。
体育与学术的双重追求
尽管大学生活繁忙,费若秋并未放弃职业击剑的梦想,他计划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同时争取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
“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和训练条件,使我能够同时追求学术和体育 excellence,”费若秋说,“长远来看,我希望能够促进击剑运动的创新发展,也许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训练效果,或者推动这项运动在亚洲的普及。”
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彭格对此表示支持:“我们鼓励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费若秋体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理念——追求卓越不仅在学术领域,也在体育运动和个人成长方面。”
跨越国界的体育精神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个人成就,反映了当代体育发展的新趋势:运动员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而是能够跨越国界、学科和文化的界限,实现多元化发展。
“体育的本质不在于奖牌和记录,而在于不断突破自我界限的过程,”费若秋在采访结束时表示,“无论是剑道上的对手,还是学术上的难题,都是帮助我成长的挑战,哥大求学之路让我明白,真正的胜利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不仅在体育方面,更在人格和智慧方面。”
在全球化时代,费若秋这样的“学生运动员”正在重新定义体育精英的形象,他们证明,追求体育卓越与学术成就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得益彰,随着2025年赛季的展开,这位旅法剑客在哥大的旅程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为击剑运动和国际体坛带来新的启示。